查看原文
其他

东华理工大学:实行复合型评价,激发教师队伍潜能


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、破除“五唯”顽瘴痼疾、激发高校办学活力,是新时代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。东华理工大学在实践中构建了“分类、分层、分段”的复合型人才评价和集“学科-团队-个人”目标考核的多维度绩效评价体系,完善了保障“三位一体”分类分级评价体系的人事、教学、科研、学科(专业)、团队等协同管理机制。

一、提纲挈领,推行“分类、分层、分段”复合型评价

始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,将其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。先后修订了《东华理工大学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》《东华理工大学关于岗位年度考核评价的指导意见》《东华理工大学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及绩效评价办法(试行)》《东华理工大学专业技术资格条件》等制度文件。

1.分类评价,使人人“各尽其才”。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类别和岗位职责,将专任教师分为教学型、教学科研型、科研型、思政型。在年度考核、聘期考核、职称评审等考核评价中,科学设置不同类型教师业绩评价点,促进人才多样化、专业化发展和成长。

2.分层评价,“点”与“面”科学联动。充分发挥学科龙头地位,对学科、专业、团队和人才实行分层评价,不同层次建设目标不一样,评价内容也不一样。科学联动学科、团队与个人协同发展,充分发挥国家级学科(专业)和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,带动省级、校级共同发展;学科(科研)团队依托一流学科建设,教学团队依托一流专业建设;学科(专业)和团队的考核评价与带头人及其成员个人的考核评价密切相关,任务落实到个人。

3.分段评价,动态掌控目标“达成度”。教师年度考核、聘期考核、岗位晋升考核等各类考核,短期与长期结合,实行动态管理,分段考核评价,及时掌握各类人才发展和成长态势。

二、精准施策,推行“学科—团队—个人”多维度目标考核

学校坚持以学科为牵引、以团队为归依、以个人为核心,建立学科建设、团队建设、个人发展“三级联动”的目标责任制,以目标引领学科建设,以任务驱动团队建设,以绩效促进个人发展,实行多维度考核评价。

1.以目标引领学科建设,跑出发展“加速度”。始终把学科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“龙头”,通过科学谋划、合理布局,积极推动学科体制重造、机制重构、体系重建、人员重组、资源重配,完善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。在对各学科的建设情况与发展趋势进行论证与“把脉”的基础上,形成了各学科建设目标任务清单,明确提出了各学科人才培养、师资队伍建设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创新、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任务要求。通过分年度、分周期进行目标考核,学科建设跑出了发展“加速度”。2021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,增列三个博士一级学位授权点;三个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;当前学校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3个。

2.以任务驱动团队建设,目标考核“优胜劣汰”。学科建设离不开团队,个人发展也离不开团队,教学、科研团队建设是学科与个人发展的“粘合剂”。为进一步加快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,全面提升学校教学、科研水平,学校近年来选育了一批“专业教学团队”“基础课教学团队”“科技创新团队”。其中国家级和省级教学、科研团队17个,校级团队10余个。团队建设实行目标管理,设置年度考核、中期考核和建设期目标考核,各项考核严格依据制度文件进行,每一个阶段考核有具体任务,没有完成任务的将被提示、暂停资助、停止建设等,优胜劣汰。

3.以绩效促进个人发展,岗位聘任“能上能下”。个人发展是学科与团队建设的“着力点”,通过绩效评价与岗位聘任有机结合,既向人才施加正向压力,也为人才发展提供大通道。在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中,按需设岗、人岗相适,在充分考虑不同类别教师岗位聘任、岗位晋升条件和职称晋升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的前提下,科学制定不同类型、不同等级岗位的聘用上岗条件和聘期绩效考核任务,上岗条件与绩效考核任务对标一流学科(专业)和优秀团队建设需要,积极采用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,保证岗位晋升条件的标准性和规范性。

三、动力不竭,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倍增

专业技术岗位实施动态管理,根据聘期业绩,推动岗位“能上能下”。在年度全校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中,1700余名教职工参加岗位聘任,其中1%“低职高聘”,2%被“高职低聘”。通过“能上能下”的岗位聘任政策,充分发挥岗位聘任“杠杆作用”,为职称低但业绩突出的“后浪们”开辟岗位晋升通道,逐渐打破岗位聘任“铁饭碗”,提升了教职工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贡献度。

学校引导和激励新引进人才做好个人成长计划,通过“选用引育”促进人才成长与成才,打造人才“高地”,推动个人进团队、进学科,最终达到三位一体,同向同行。学校发展呈现人才队伍聚集效应凸显、教学科研工作捷报频传、学科平台建设勇攀高峰、人才服务地方效果显著的良好局面。如高层次人才队伍在“头人”和“人头”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;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立项数创历史新高,教师科研经费总量排名全省第二;成功获批“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”;疫情防控期间,陈焕文团队不畏危险,深入定点治疗医院现场,在极短时间内研发了直接质谱快速检测新冠肺炎的新方法和3套检测装备样机;面对特大洪水,邓居智教授组建“科技防汛博士团”奔赴抗洪一线,利用自主研发的设备和技术,对危堤进行快速“CT”检查,及时排查隐患,确保圩堤安全渡汛。学校提质创新使教师获得感与幸福感得到提升,将内生动力转化为教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,不断助力学校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。


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↓↓↓

“江西省教育厅”微信公众号(微信号:jxsjyt2015)

评价改革优秀案例|奉新县劳动实践及红色教育特色课程研发探索

评价改革优秀案例|九江市九江小学:以乐考促乐学,提升学生综合素养

芦溪县: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“1+1+3”多元化评价模式|评价改革优秀案例

抚州市:做好综合评价 推进教育改革

遂川县:“整县推进整校实施”素质教育

优秀!全省17个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公布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